孩子,不是教出來的,
他是看著父母的背影、複製著父母舉止、身段、談吐、價值觀,
來對待他人和展現自己。


你要孩子溫文有禮,那就請他給一個好的範本,讓他知道甚麼叫做溫文有禮。
你自己只會罵罵咧咧、言語粗魯、態度惡劣,請問孩子從那裏學會溫良恭儉讓?
你自己使用的詞彙不雅,孩子學會的能有甚麼樣優雅的詞彙呢?
你對孩子態度,多用恐嚇、威脅,那麼你的孩子只學會了這樣的應對方式!

在臉書上面,朋友留言說:
真的在妳身上學習到很多教育小孩的方法與哲學,
雖然這輩子我可能沒機會有一個小孩, 但我還是感覺受益良多。

其實,我只是會去想,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喜歡怎麼樣被對待?
我會盡量排除我自己不喜歡的對待方式去對待孩子。

所以我要求我自己盡量溫柔,耐心等待,盡量將心比心,跟孩子好好說明。
(但也是會有變身成後母的時候。)

我不希望孩子用的名詞、語氣、句子,我就不會用不會說,
我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我也盡量要求我自己不要做。
例如,我不希望孩子看太多電視、玩太多手機平板,
那麼我自己也不在孩子眼前看電視,盡量不在他眼前用平板。
(當然,只是盡量,
 我也會跟孩子說:我真的好想好想看這個節目唷,我很久沒有看了。)
我想的是:
如果我是孩子,我會去想,
為什麼你不要我做的事情,你自己或別人卻一直這樣做呢?
果然孩子會說話之後,他會問我: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可以這樣說話,我不行呢?
我的回答是:
他是他,你是你,你覺得這樣的語氣有禮貌嗎?
你聽起來覺得舒服嗎?如果你覺得不禮貌不舒服,
那麼我建議你不要用這樣字眼、這樣的語氣、這樣的說法。
因為你用了這樣的字眼、語氣、說法,會讓別人不舒服。

如希望孩子打招呼這件事情,
我知道很多時候,孩子是不知道該如何稱呼對方,
我會先用孩子的角度去稱呼對方:「阿姨好,叔叔好」
順便微笑、揮手。
通常孩子就會跟著我微笑、揮手說:「阿姨好,叔叔好」
有時候,對方在一個椅子後面或房子裏頭揮手、微笑了,
孩子有時候是因為身高的問題,所以依他的高度他沒有看到對方,
他只看到了椅子或是牆,
更常發生的狀況是他的注意力是在路邊的螞蟻、小狗上所以沒有看見,
我會提醒孩子說:「阿姨跟你打招呼囉。在那裏,有看到嗎?」
如果他真的沒有回應對方,
我會提醒他:
「如果你願意跟阿姨打招呼,他會很開心的,因為他喜歡你,所以才會跟你打招呼唷。」
如果他當下沒有再進一步的動作,我會跟對方說他害羞吧。
走遠後,我蹲下來摸摸他的頭跟他說:
「你喜歡別人跟你打招呼嗎?如果你喜歡,那通常別人也喜歡你這樣做,
 如果你跟阿姨打了招呼,阿姨卻沒有回應你,你會覺得失望或有點難過嗎?
 如果你會有這樣的情緒,那代表阿姨應該也會覺得有點失望或難過。
 看見別人開心,我們也會跟著開心,
 所以如果打個招呼,可以換來別人和自己的開心,我覺得很值得唷。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稱呼這個人,你可以問我,
 或是不知道要跟他說甚麼話,
 那麼你可以對他笑一笑、揮揮手、點點頭就可以了。」

兩歲的多錢很驚訝的看著我說:「點點頭,揮揮手、笑一笑也可以嗎?」


這些要等他自己慢慢想想,
但是如果孩子常常沒有回應同一個人的招呼或言語,
我的經驗:應該是這個人常常說了些讓他不知道該麼回應的話,
或是態度、語言讓孩子感覺到不受尊重或是不開心。
這個我真的遇過,這個人的說話不是太尊重孩子,也常常問同樣的話,
多錢很無奈,
快三歲的他曾經很無奈的說:「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很多次了,他沒有聽懂嗎?」 

當然對於,
要不要回應陌生人的問話和招呼這件事情,更讓他困擾。
(包括多錢從來沒看過的親戚朋友,對他而言都是陌生人呀)
他曾經問我:
「媽媽,你不是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嗎?
 會有危險。為什麼我要跟陌生人打招呼呢?
 我為甚麼可以回答他的話?」

對耶,這樣讓孩子無所適從。
我想了想,我回答他:
「對,你有這樣保護自己安全的想法,我覺得很棒,
 不過有些人對你來說是陌生人,他卻是我很好的朋友或是我們的親戚,
 只是他沒有常常跟我們見面而已。
 所以媽媽會告訴你,這是某某阿姨是我的朋友或是親戚。
 希望你也可以藉此機會認識他。
 至於路邊遇到說你很可愛的人,那你看媽媽只是對他笑笑,你就對他笑笑。
 媽媽有回答他的話,那麼你也可以考慮回答他。」


如果你希望孩子認真聽你說話,
我發現,
蹲下來,牽著孩子的手,看著他的眼睛說話,他比較聽得下去,
只是他需要時間去消化、理解你的意思,更需要一點時間去學會執行,
別想著要求孩子能在聽完你的話之後,馬上執行到你要的滿意程度!
他更需要時間去撫平內心中的不願意,
和思考我是否要這樣做,我為甚麼要這樣做?
孩子沒辦法像大人一樣立刻反應並立即執行,
他需要一點時間演內心戲。

因為我家多錢算是很會表達的孩子,
如果你願意不插嘴,他可以慢慢的很完整地透過你的問句去表達他的想法。
隨著他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完整,
我可以知道他的想法,只是要等他先探索情緒或是起因,
再等他用他會的詞彙表達出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讓他去組織和表達。

通常大人不習慣/不耐煩等待他的探索、組織到表達所需的時間,
所以大人會迅速的插嘴,
會用自以為是的猜測(通常是負面的)引導和混淆孩子的思路、
繼而導引他去回答出你設定的答案。

當他尚未很尋到思緒的根底時,
他常常因為你的插嘴、你的導引式問句而被混淆、打斷,
繼而說出你要的答案和順著你的思路走,
或是直接回答你:對,沒錯,是這樣,
去讓父母聒噪的嘴巴休息,讓父母情緒緩和下來。
(這是孩子安慰父母的方式,
 父母或長輩常常只是要孩子一句,代表他夠了解孩子。)

有時間的話,我即使大概猜得出孩子的想法,
我還是選擇等待,慢慢的盡量用中性不帶情緒的問句讓孩子自己去想。
例如:
為什麼你會這樣覺得呢?是甚麼讓你感覺不舒服呢?那你有想到該怎麼辦呢?
你需要我的幫忙嗎?我可以幫你甚麼呢?你慢慢想慢慢說,我會等你。
你可以先想想看,等下想好了再來告訴我。


「完全聽話」這件事情,其實很多大人自己也做不到呀,
而且大人的情緒也在只是我們會隱藏和壓抑、暗自腹誹、陽奉陰違,
孩子在這點上面比我們坦率好相處多了。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除了很多從小就沒有機會真正長大,
(心理、情緒控管、行為能力、生活自理、人際處理等,
很多的部分,父母、爺爺奶奶、周遭的長輩都太疼了,
有些甚至立刻代勞或是告訴他你這樣做就對了,
甚至是你絕對沒有犯錯,錯的都是別人)

很多孩子沒辦法建立自信的來源,
一方面是孩子習慣了依賴,
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習慣了要求,不斷的要求,無止盡的要求,
雖然現在很多會有讚美,
可是讚美沒有讚美到點上,他不知道到底是那一點讓你讚賞到,
也不知道這樣的讚美對於他有甚麼樣的真正實質意義。
因此我會讚美多錢:
你這樣穿衣服的方法很棒唷,你把玩具收在櫃子裡很棒唷。
你會每盆花都澆一點點水,沒有澆很多,這點我覺得很棒唷。
我會要求自己盡量說出真正我覺得他很棒的點在那裏。
我也常常希望多錢自己先想想怎麼辦,讓他去想去執行去試試看,
因此我也花很多時間在善後,你知道實驗常常會有失敗的,
失敗的後果,我們倆母子需要一起收拾。

希望他能透過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去慢慢累積他的自信與成就感,
更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我常常跟多錢說:
「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即使我們家沒有小朋友跟你一起玩,
 你也可以去找找看,有甚麼可以讓你自己也可以玩得很開心的方法。
 很多事情你也是可以自己完成的唷,你要去試試看,我會等你,
 你要願意去試,才有機會可以學會自己來。
 或是你需要我幫忙,我也可以給你一些建議。」

我和奈勒斯這個年級的人,習慣處理事情,
但不習慣去深究分析事情的起源,
也不習慣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去看事情,
因為我們的父母忙著工作,
他會告訴你:你自己去解決,或是這不是問題,聽父母的不會錯,你只要聽話就好。
加上小時候是會被體罰的,因此常常習慣性地聽從長輩和上司的吩咐,
卻忘了去表達、堅持自己的意見,
我不希望多錢在這一點上面跟我們一樣,
他應該學習表達自己、練習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慢慢建立自己的解決技巧,
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價值觀、勇於發問等等。

現在很多孩子被呵護慣了,
他習慣沉溺在自己的情緒,
常常只會怪別人(因為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這樣),
可是很妙的是他也常找不到那個真正讓他不開心不舒服的點具體是出現在那裏,
是態度或是言語,
為什麼這樣的態度和言語很容易造成他情緒的大波動,他該怎麼去避免?
這些他們常常沒有去想耶,只是習慣被情緒和脾氣帶著走。
這些在兩三歲的孩子身上也是常見的,該說是每天都會看見。
我只能請他練習去找到讓自己開心的方式,
跟著他一起去想甚麼樣的點會讓他不開心,
也鼓勵他告訴我甚麼會讓他不開心、不舒服,
那怎麼可以讓他開心或舒服呢?
但孩子的反應能力實在讓我太驚訝了。

有一次:
媽媽:「零食是吃開心的,沒有營養不會讓你長大也不會讓你強壯。」
不到三歲半的多錢(點點頭):「零食是吃開心的,我知道了。」
過了一會兒,多錢皺著小眉頭走過來找我:「媽媽,我現在不開心。」
媽媽(蹲下來看著他):「怎麼了!為甚麼不開心?」
多錢皺眉:「我不開心,所以我要吃零食。」
媽媽忍不住笑出來。
我回答他:「那麼你也可以找找別的方式讓你開心呀。」

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再展現出這些之前,
他從父母和一起生活的人身上複製了習慣、語氣、用詞、舉止、價值觀、邏輯,
把這些當成範本、養分去滋養和發展自身。
給孩子一個正確的養分和示範吧!

我覺得可以跟孩子商量、討論,
但是規矩就是規矩,

規矩是用來遵守的!沒得商量!

而我是期許自己去欣賞孩子,怎樣姿態的孩子都有他的可愛。

 

arrow
arrow

    genius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